【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原文】一、原文出处与背景概述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中对秦始皇的描述。原文为:
>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则欺陵诸侯,得志则轻虑其民。……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这句话是司马迁对秦始皇性格和统治方式的评价,意在揭示秦始皇暴虐无情、滥杀无辜的统治风格。他对待敌人极其残忍,动辄杀人,惩罚时也极为严厉,仿佛唯恐不够狠。
二、原文解析
| 词语 | 含义 | 解析 |
| 杀人 | 杀害他人 | 指秦始皇对敌对势力或不服从者采取极端手段 |
| 如不能举 | 好像不能全部杀死 | 表示杀戮之多,无法尽数 |
| 刑人 | 对人施加刑罚 | 指秦始皇对犯人进行严酷惩罚 |
| 如恐不胜 | 好像怕不能胜任 | 表示惩罚之重,生怕不够严厉 |
整体意思为:秦始皇杀人好像不能全部杀死,惩罚人好像怕不能彻底执行,形容其残暴、狠厉的性格。
三、历史背景与意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推行严刑峻法,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这种高压统治虽然在短期内维持了秩序,但也导致民怨沸腾,最终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对秦始皇的描写,表达了对暴政的批判,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
四、总结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这一句,深刻揭示了秦始皇统治时期的政治特点和统治者的残酷性。它不仅是对秦始皇个人性格的描述,更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反映。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秦朝为何迅速衰亡,以及为何后世对其评价多为负面。
五、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 |
| 原文 |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
| 含义 | 秦始皇杀人多,惩罚严,表现出残暴无情 |
| 背景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统治风格 |
| 作者 | 司马迁 |
| 评价 | 批判暴政,反映历史真相 |
| 影响 | 揭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
结语: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虽短短八字,却蕴含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对秦始皇个人的刻画,也是对专制暴政的一种警示。历史虽远,但其中的道理仍值得我们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