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原文及赏析】《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年)所作的一篇散文,与《前赤壁赋》并称为“赤壁二赋”。两篇文章均以作者游览赤壁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后赤壁赋》虽篇幅较短,但情感细腻,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原文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沿山而东,见草木渐黄,风露清冷。乃登赤壁,俯瞰江流,浩浩荡荡,如白练之横于天际。时有孤鹤,从西而来,戛然长鸣,飞鸣而过。余乃倚石而坐,仰观天宇,心旷神怡,遂作赋曰: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二、
《后赤壁赋》延续了《前赤壁赋》中对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思考,但情感更为深沉。文中通过描绘秋夜赤壁的景色,引出对生命渺小、时光易逝的感慨,同时又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文章语言优美,意境空灵,富有哲理性。
三、赏析要点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作者 | 苏轼(北宋) |
创作时间 | 元丰五年(1082年) |
文体 | 散文赋 |
主题思想 | 对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感叹;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
情感基调 | 悲凉中带超脱,宁静中含哲思 |
写作手法 | 借景抒情、寓理于景、语言凝练 |
艺术特色 | 意境空灵、想象丰富、情感真挚 |
与《前赤壁赋》比较 | 《后赤壁赋》更重内心独白,情感更内敛;《前赤壁赋》则更具哲理性和议论性 |
历史评价 | 被视为宋代文赋的典范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与思想价值 |
四、结语
《后赤壁赋》不仅是苏轼文学才华的体现,更是其人生哲学的浓缩。在逆境中,他并未沉沦,而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起伏,展现出中国文人特有的精神境界。这篇文章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哲学的重要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