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游览赤壁之后所作的一篇散文,与《前赤壁赋》并称为“赤壁二赋”,是苏轼文学成就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以加表格的形式,对《后赤壁赋》的原文和译文进行整理,便于读者理解与学习。
一、文章总结
《后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年),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作品。文章通过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自然永恒的感悟,以及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心境。文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全文结构清晰,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也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迁于东坡,市人相与笑予曰:“君有意乎?” |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搬到东坡居住,街上的人都笑着说:“你有什么打算吗?” |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 我提起衣服往上走,踏过险峻的岩石,拨开杂乱的草木,坐在像虎豹一样的山石上,登上如虬龙般的高处,攀上栖鹘的危险巢穴,俯瞰水神的幽深宫殿。 |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 如果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天地之间连一瞬都无法保持不变;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那么万物与我都不会穷尽。 |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 况且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归属,如果不是我的所有,即使一丝一毫也不应索取。 |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 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就成为景色,可以随意获取,永不枯竭。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这是大自然无穷的宝藏,也是我和你共同享受的。 |
三、结语
《后赤壁赋》不仅是苏轼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篇章,更是他思想境界的体现。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内心的反思,苏轼表达出对生命、时间、物质与精神的深刻理解。文章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意义。
通过以上原文与翻译的对照,读者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这篇经典之作的内涵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