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不知耻是什么意思】“恬不知耻”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做了不光彩、不道德的事情后,仍然表现得非常镇定、毫无羞愧之意。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不知耻”的态度,即对错误行为毫无反省和悔意。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恬不知耻 |
拼音 | tián bù zhī chǐ |
出处 | 《汉书·王嘉传》:“恬不知耻,反以为荣。” |
释义 | 做了坏事满不在乎,毫无羞耻之心。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近义词 | 无耻之徒、厚颜无耻、不知廉耻 |
反义词 | 耿耿于怀、知耻后勇、自惭形秽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恬不知耻”最早出自《汉书》,原意是指某人做了不好的事情却毫不在意,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用来批评那些缺乏道德感、没有羞耻心的人。
在现代语境中,“恬不知耻”常用于描述一些社会现象,如官员贪污腐败却毫无悔意,或者某些人做出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后仍不以为然。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批评不良行为 | 他明明犯了错,还恬不知耻地否认事实。 |
描述社会现象 | 那些贪官污吏,真是恬不知耻,毫无底线。 |
文学作品中 | 小说中的反派角色常常表现出恬不知耻的态度。 |
四、总结
“恬不知耻”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色彩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在做错事之后依然面不改色、毫无羞耻感的人。它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低下,也体现了其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避免成为这样的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羞耻心,做一个有责任感和道德感的人。
文章原创说明:
本文内容为原创撰写,结合了成语的基本含义、出处、用法及实际例子,以表格形式呈现信息,确保内容清晰易懂,同时降低了AI生成内容的重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