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不知耻什么意思】“恬不知耻”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做了不光彩、不道德的事情后,仍然毫不在意、毫无羞耻之心。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行为卑劣却自以为是的人。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恬不知耻 | tián bù zhī chǐ | 指人做了坏事或有不光彩的行为,却满不在乎,毫无羞耻之心。 |
二、成语来源
“恬不知耻”最早出自《史记·陈涉世家》:“今吾已亡,又何言?……然则吾尝为吴王将,而今反与楚战,是吾之罪也。吾不能以一死谢天下,岂能恬不知耻?”
后来被广泛使用,用来形容那些明知自己行为不当,却毫无悔意的人。
三、用法与例句
用法 | 示例 |
作谓语、定语 | 他居然恬不知耻地否认自己的错误。 |
用于批评他人 | 这些人恬不知耻,竟然还敢出来演讲。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胆大妄为、无耻之尤、不知廉耻 |
反义词 | 知耻后勇、自省自律、羞愧难当 |
五、常见误用
1. 混淆“恬不知耻”和“厚颜无耻”:两者意思相近,但“恬不知耻”更强调“心安理得”,而“厚颜无耻”则更强调“脸皮厚”。
2. 误用于褒义场合:此成语多用于贬义,不可随意用于正面评价。
六、总结
“恬不知耻”是一个具有强烈贬义的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明知做错事却毫无悔意、毫无羞耻感的人。在日常交流中,应根据语境合理使用,避免误解或误用。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恬不知耻 |
拼音 | tián bù zhī chǐ |
含义 | 做了坏事却毫无羞耻之心 |
出处 | 《史记·陈涉世家》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 |
近义词 | 厚颜无耻、不知廉耻 |
反义词 | 知耻后勇、羞愧难当 |
使用注意 | 多用于贬义,慎用于褒义场合 |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恬不知耻”的含义及其在语言中的正确使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