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厉的词语解释是什么】“惕厉”是一个较为文言色彩的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它由“惕”和“厉”两个字组成,分别具有不同的含义,组合在一起则表达出一种警觉、谨慎、自我警惕的态度。
一、词语解析
字 | 拼音 | 含义 | 在“惕厉”中的作用 |
惕 | tì | 警惕、戒惧 | 表示对事物保持警觉 |
厉 | lì | 严格、严肃、勉励 | 表示自我约束或激励 |
整体释义:
“惕厉”意为时刻保持警觉与自省,不松懈、不轻率,常用于形容人处事严谨、自律,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
二、出处与用法
“惕厉”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儆戒无虞,慎终如始,虽有险阻,亦可无咎。”虽然没有直接出现“惕厉”,但其精神内核与此相近。后世多用于文章或典籍中,表示一种居安思危、自我警醒的态度。
例如:
- “居高位者,当惕厉自持,不可骄纵。”
-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此乃惕厉之道。”
三、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惕厉”已较少单独使用,但在一些正式场合、文学作品或学术文章中仍可见其身影,尤其是强调责任感、自律精神时。
四、总结
“惕厉”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词语,核心含义是保持警觉、自我约束、不松懈。它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修养,体现了古人对自我管理与责任担当的重视。
项目 | 内容 |
词性 | 动词/形容词 |
含义 | 警惕、自省、自律 |
出处 | 古代文献、经典著作 |
现代使用 | 较少,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 |
适用场景 | 强调责任感、自律、谨慎 |
通过了解“惕厉”的含义及其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重视,也为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提供了一种反思与自省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