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的校训出处】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作为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其校训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北师大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八个字简洁而深刻,蕴含了对教师职业的崇高要求和对个人修养的严格标准。
一、校训来源与含义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一校训最早由北师大老校长陈垣先生提出,并被广泛认可为学校的精神象征。这句话出自《礼记·学记》中的“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虽然原句并未直接提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但其精神内涵与校训高度契合。
- “学为人师”:强调教师应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知识水平,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 “行为世范”: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以身作则,成为社会道德的典范。
二、校训的历史背景
北师大自1902年建校以来,始终以培养教育人才为己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校逐步形成了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不仅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对整个社会的期望。
三、校训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仅是对教师的要求,更是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成员的提醒。它倡导的是一种终身学习、自我完善、引领社会的价值观。
四、总结与表格
项目 | 内容 |
校训名称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
提出人 | 北师大老校长陈垣 |
出处 | 虽非直接引自经典文献,但源自《礼记·学记》的思想内涵 |
含义 | 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学识,成为学生的榜样;同时在行为上要起到示范作用 |
历史背景 | 北师大自1902年建校以来,逐步确立此校训为精神核心 |
现实意义 | 强调教育者应具备高尚品德与专业素养,对社会具有积极引导作用 |
通过了解北师大校训的出处与内涵,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这所名校的文化底蕴,也能从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在学习与工作中不断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