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绝如缕什么意思】“不绝如缕”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声音、气息或事物等持续不断,但又微弱而难以维持的状态。这个成语在文学和日常表达中都较为常见,尤其在描写某种脆弱但仍在延续的情境时使用。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不绝如缕 |
拼音 | bù jué rú lǚ |
出处 | 出自《后汉书·王符传》:“人之言曰:‘不绝如缕,其势若此。’” |
含义 | 形容声音、气息等虽微弱但持续不断,也比喻事物虽危急却仍在维持。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作谓语、定语或状语。 |
近义词 | 若隐若现、断断续续、绵延不绝 |
反义词 | 截然不同、戛然而止、中断无续 |
二、详细解释
“不绝如缕”中的“不绝”意为“不停止”,“如缕”则是“像丝线一样细”。整体意思是:像一条细丝一样,虽然很细,但仍然没有断开,表示一种微弱但持续不断的状态。
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声音、气息、情感、历史等的延续性。例如:
- 声音:深夜里传来一阵不绝如缕的琴声。
- 情感:他心中对过去的回忆不绝如缕。
- 历史:传统文化虽历经风雨,仍不绝如缕地传承下来。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例句 |
文学描写 | 她的声音不绝如缕,仿佛从遥远的地方传来。 |
历史文化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绝如缕。 |
自然现象 | 风声不绝如缕,穿过山谷回荡不止。 |
情感表达 | 对家乡的思念一直不绝如缕,挥之不去。 |
四、注意事项
1. “不绝如缕”强调的是“微弱但持续”,不可用于形容强盛或连续不断的景象。
2. 在口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
3. 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误用导致意思偏差。
五、结语
“不绝如缕”是一个富有意境的成语,形象地描绘了那种看似微弱却顽强存在的状态。它不仅可用于描写自然现象,也可用于表达情感、历史文化的延续。理解并恰当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