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里阳秋的意思和造句介绍】“皮里阳秋”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典故,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表面上不发表意见,但实际上内心有明确的是非判断。这个成语带有一定的含蓄与讽刺意味,多用于描述那些在言语上保持沉默,但内心却有着深刻见解的人。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皮里阳秋 |
拼音 | pí lǐ yáng qiū |
出处 | 出自《晋书·王导传》:“导性宽厚,每以柔克刚,人或讥其无断,导曰:‘吾所言者,天下之大义也;若以私意而违之,则非君子之道。’时人谓之‘皮里阳秋’。” |
含义 | 表面上不表态,实际上心中有明确的褒贬和看法。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人物在面对是非问题时的隐忍与深思熟虑。 |
近义词 | 藏锋守拙、暗藏玄机、心知肚明 |
反义词 | 直言不讳、畅所欲言、表里如一 |
二、造句示例
句子 | 说明 |
他虽然没有直接批评那位同事,但眼神中分明流露出不满,可谓“皮里阳秋”。 | 表面不说,但态度明显。 |
面对这场争议,领导始终保持沉默,实则早已心中有数,真可谓“皮里阳秋”。 | 形容领导者虽未表态,但已有明确立场。 |
他在会议上一言不发,却在私下里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真是“皮里阳秋”的典范。 | 强调表面不动声色,实际了解一切。 |
她总是笑而不语,其实心里早有定论,这正是“皮里阳秋”的表现。 | 描述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
三、使用场景
“皮里阳秋”常用于以下几种场合:
- 职场沟通:当某人不愿直接表达观点,但又对事情有自己看法时。
- 文学作品:用于刻画人物性格,突出其内敛、深沉的一面。
- 日常交流:形容某人在面对是非时,选择沉默但内心清楚。
四、注意事项
- “皮里阳秋”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口语中较少使用。
-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解为“冷漠”或“敷衍”。
- 此成语带有一定褒义色彩,强调智慧与冷静。
五、总结
“皮里阳秋”不仅是一个语言表达上的技巧,更是一种处世智慧。它体现了说话者的克制与思考力,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慎言”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掌握这种表达方式,有助于我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冷静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