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互动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全诗代表的密码

2022-11-27 02:23:36 来源: 用户: 

大家好,小珊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全诗代表的密码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是杜牧的《清明》。

2、《清明》是杜牧的一首经典诗作,可谓是家喻户晓,千百年来广为传颂。

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诗人杜牧在清明时节的所见所感,短短四句就将清明时节的自然现象和人物凄迷纷乱的心境描绘的淋漓尽致。

4、全诗语言通俗易懂,宛如天成,没有一点造作的痕迹。

5、杜牧的这首小诗,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6、无论何时让人读起来,都觉得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7、或许,这就是古典诗歌最大的魅力吧!诗的名字是《清明》,作者是唐代的杜牧。

8、全诗如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9、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0、2、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11、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12、3、赏析: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13、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14、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15、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16、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17、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18、全诗作者是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19、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20、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1、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22、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23、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4、杜牧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豪迈的,一是香艳的,前者“或为遣愁,或为吊古,或为感怀之作,多是用一种拗峭的笔调写成,立意奇特”;后者“大半是用一种清新的笔调来轻描淡写的,所以便不至满纸都脂粉气了。

25、原诗全文: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7、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28、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29、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0、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1、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2、 赏析 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

33、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

34、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35、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

36、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37、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

38、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

39、诗人希冀借酒消愁。

40、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41、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

42、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4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全诗出自杜牧《清明》。

44、清明朝代:唐代作者: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4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6、译文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47、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48、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49、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50、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51、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