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百科 >

笔耕不辍的意思 笔耕的古代意思

2022-08-02 05:12:36 来源: 用户: 

笔耕不辍的意思 笔耕的古代意思连续写作的意义(写作的古代意义)

图为翻译杨接受记者专访。何鹏雷摄

图为翻译杨接受记者专访。何鹏雷摄

众信。4月24日,重庆。书名:83岁的德国翻译家杨

众信。com记者钟伟

83岁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杨,在德国文学园地工作了64年。虽然他做了很长时间的翻译,但他的退休生活仍然很忙。每日阅读,翻译再版,精选翻译...杨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他一生都在与“书”打交道,帮助文化与时代交流是他毕生的追求。

出生于1938年的杨是重庆人。虽然父母受教育很少,但他们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我奶奶5岁的时候,背着我去上学”敲着他家的门学习。尽管家庭条件艰苦,杨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书。1949年,杨因负担不起中学学费而辍学。他白天上街卖卷烟,晚上和大人一起上夜校。

图为翻译杨在办公桌前工作。何鹏雷摄

杨1957年考入南京大学德语专业,1960年开始出版译著。截至目前,已出版《浮士德》《海涅诗选》《尹萌湖》《魔山》等30多种经典译本,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其中,《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杨翻译生涯的代表作,其译作在国内已达数百万。他也是第一部格林童话全译本的译者。杨致力于德国文学的翻译,先后获得德国功勋奖章、洪堡奖和世界歌德研究最高奖歌德金奖。

“很多人说翻译苦,但我不这么认为。”杨说,把“喜欢文学”的爱好发展成事业,是一个幸运而幸福的人。做一名翻译,你必须了解外国文化,进入另一个世界,这不仅会丰富你的知识,还会丰富你的精神世界。杨能举了一个例子:“浮士德的‘天地’,我会照着做。”

杨认为,最好的译者是作家、学者和翻译三位一体,翻译出来的作品要有文学美感。只有这样,文学翻译才能成为翻译文学,成为经典翻译,代代相传。追求“文学美”,离不开阅读的积累。杨说,到现在,他仍然保持着每天读书的习惯,不拘泥于形式,而是涉足纸质书、电子书和有声读物。每天阅读是必要的。不读懂你,你就会停滞不前。

80岁时,杨获得翻译界最高奖项——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当他高兴的时候,他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巴翁”。他坦率地说,他很感激他在斯里兰卡出生和长大的祖国。

杨提到,重庆人从小就习惯爬山越岭,忍受着“熔炉”的烘烤和融化,养成了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性格。“坚持”在曲折的翻译生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翻译50多万字的《格林童话全集》时,电子输入还没有普及,完全靠手写。再举个例子,托马斯·曼的《魔山》用了20年才断断续续翻译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版本。

杨能笑着说,他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80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翻译儿童文学越来越感兴趣,学会更多地与年轻人打交道,“感觉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年轻了”。

图为译者杨分享翻译心得。何鹏雷摄

谈到碎片化阅读,杨说,没有必要批判。当代年轻人选择多,所以兴趣广泛,这是时代的规律。读书不要追求“量”,只要能读,就是好事。出版业也可以创造更多的条件,让读者愿意拿起书慢慢读,比如把“重”的书做成“袖珍书”的样式,方便随身携带。

“生命在于创造,创造为奉献”是杨白手起家的人生信条。为了更好地传播文学文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学财富的价值,杨不断尝试新事物,不仅设立微信官方账号分享随笔和动态,还与专业音频分享平台洽谈转化翻译有声读物。

“下一步,我会再翻译几个霍夫曼和霍夫的艺术童话。”杨告诉记者,无论83岁、93岁还是103岁,“努力工作”都不能停止。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