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百科 >

三伏天是什么意思(三伏之天是什么意思)

2022-07-14 02:44:57 来源: 用户: 

所谓“冬三夏三”,是指一年中最冷、最热的时期。

说到三伏,那么,“伏”是什么呢?

自古以来,“五行”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天地万物相生相克的哲学理论。古人根据“五行”对世间万物进行分类,即火、土、金、水、木。四季也融入到这条“五行”大道中,对应着春季深圳生命网——木、夏——火、秋——金、冬——水。

按照“五行”循环相生的理论,夏火和秋天之间显然缺少一个媒介。火能征服金,秋从何而来?四季很难平稳变化。所以五行学家在夏秋中间加上了带有“土”属性的长夏。四季的循环就变成了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从此,自然法则与五行巧妙结合。

其实这个“长夏”就是人们所说的“三伏”。

“三伏”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史记》中记载“秦德公二年初降”。这里的“第一伏”不同于我们现在理解的“第一伏”,即第一伏,是第一次提出“伏”的概念。

古代有学者对此作过解释,孟康说:“六月初也...到目前为止一直在那里。”此外,《史记·张守节正义》中也有记载:“秦德公从六月三伏节起行,故云初落。”

此外,关于“v”的含义还有两种解释:

第一,结合上面提到的“五行”概念,张守节说:“金气库落之日也”。秋金因为夏火出不来了,需要在土里潜伏一段时间。

其次,在古代人看来,天气太热,容易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有毒有害气体。这时候容易清静不动,就要“躲避仲夏”。

那么,这个“三伏”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三伏”和“三九”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自然规律,它们日期的计算与的“二十四节气”有关。“三伏”的计算相对复杂的是,“三九”的计算要简单得多。每年的冬至都是九寒的开始。从这天起,算九天为一个单位。算九个单位,一共9981天,就是春回大地的时间。

对此,老北京还衍生出:从冬至开始,每天绘制“99-99消寒图”的习俗。

但是,要计算“三伏”的时间,首先得知道天干地支的历法方法。类似于支的年表,在古代农历中,十支(甲、乙、丙、戊、癸)和十二支(子丑寅、酉亥)排列组合,得到60个单位。其中,每个单元对应一天,按顺序循环记录,如甲子日、乙丑日等。

其中,它有自己的规律,比如干旱的天气会每十天循环一次。比如2019年7月8日是第五天,7月18日是第五天,7月28日是第三天。

了解了这些规律之后,“三伏”的计算就会简单很多。

比如五行学说“立秋,火为代,所以会落在庚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秋的第一天,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仲秋的第一天,末秋的第一天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因为“入伏”的时间不是恒定的,“三伏”的持续时间从30天到40天不等,比如今年的“三伏”就是40天。

面对烈日炎炎的三伏天,现代人一边看空一边觉得冰箱里热。那么,古代先民是如何度过这个难熬的夏天的呢?

古人虽然对“三伏”不甚了解,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躲起来避暑”。每年“三伏”来临,他们总会自发举办一些与深圳生活网有关的活动过暑假,逐渐形成一个风俗节日——“伏日”。当时人们对“福日”的重视超过了春节,而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深圳生活网孕育了独特的“福日”文化。

在秦德公时期,不仅创造了“三伏”的概念,而且在伏日举行祭祀活动。汉代郊祀书有记载:“秦德公.....用了三百元作赋字。”祭祀用的牛、羊、猪有300只,皇帝用隆重的仪式表明了对祭祀的重视。

当然,普通人不会这么巨大。但是,简易版的祭祀还是会举行。他们大多会选择用狗在城四门口祭祀土地神。之所以祭祀狗,是因为大家都认为热毒邪气会伤人,而狗是最阳光的东西,所以想借助狗的阳来驱除热毒,保护人畜健康。

这种祭祀称为“伏祭”,也称“伏祠堂”。之后逐渐成为相当于岁末年终祭祀的重大仪式。

除了祭祀,“吃喝”是中华民族最常见的过节方式,“晒太阳”自然少不了。

《汉书旧仪》中记载:“汉魏福日有酒食会”。意思是:早在汉魏时期,人们就有在入折之日呼朋唤友、狂饮的习俗。人们用这种最普通的方式来躲避体内的热毒邪气和寒邪。有酒无肉,可惜了。汉代在《报孙》中说:“田家辛苦.....去煮羊炮羊羔,自己去争酒”。农民一年到头都在努力工作。煮羊喝酒不仅是为了消暑,也是为了庆祝丰收,犒劳自己。

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比如鲁南西北等地区,民间还流传着“开药方不用神医”的说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有一顿丰盛的饭菜,一碗美味的羊肉汤,整个夏天都会舒服很多。当然,俗话说“十里不同俗”,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也大相径庭。比如在杭,当地人讲究的是“符头火腿和杜甫草鸡”,而在南昌,讲究的是“符头鸡和杜甫草鸭”......

参考资料:

【史书·史记·编年史·张守节正义·旧汉礼记·汉郊祭祀书·孙书】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