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百科 >

问学余秋雨 余秋雨:一个人有没有文化

2022-06-24 19:06:49 来源: 用户: 

问余虞丘(余虞丘:一个人有文化吗)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余先生对大量文物进行了考察和阐释。之后,他漂洋过海四万多公里,冒着生命危险考察人类文明的重要遗址,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他保护和阐释文化的精神,集国内外研究、个人考察和有效沟通于一体,感动了世界。余先生有着独特而深刻的文化观。

先说说什么是有文化的人。过去我们总以为他们是在文联、作协、文化局的领导下,以文化为职业的人。余先生说,这是知识分子的一个小概念,现在要扩大到各行各业的人。因为文化的魅力不是职业,而是修养。而且,这种素养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的人。

我们每个人的文化是如何体现的?余先生说,文化有一个明显的外在标志,即它不表现文化,也不发挥文化。一个真正有武功的人,走在街上,是不会表演武功的。如果一个人说话时不时弹出几首古诗,那么这个人绝对不是学古典文学的。因为他对古诗的修养很差,所以他把这当成了一次非常重要的炫耀。

什么是真正的有文化?余先生说,如果我们读《辞海》,就会发现文化的定义非常宽泛:“文化是人类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一切成果的总和”。除了自然不是文化,其他都是文化。显然,这个概念的范围太广了。为了让大家理解文化的概念,他首先讲了一个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很多跨国婚姻。相当多的跨国婚姻后来离婚了。他们离婚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文化差异。他们都不画画不唱歌,也不是专业知识分子,但因为文化差异而离婚。这种文化是我们现在需要知道的,也就是影响每个人内心、尊严、生命的东西。因此,文化是已经形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20世纪初,欧洲有一位叫荣格的学者,他提出了一个在当时引起很大震动的概念。他说:“所有的文化最终都会沉淀成个性。”这是对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最终结果的进一步阐述。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是人的集体人格,湖北文化是湖北人因为长期生活在同一个房间而发展起来的集体人格。在文人中,早期真正理解集体人格概念的只有鲁迅。鲁迅比荣格小8岁。在理解了这种思维之后,他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国民性”。他写的《阿q正传》、《祥林嫂》、《祝福》、《孔乙己》等等,都是在研究人的集体人格。

本文作者(左)在采访后与余先生合影。

这不仅是集体的情况,也是个人的情况。你是否有文化,不是看你的学历,毕业于哪所大学,读过多少书,而是看你的性格。我们现在要做的文化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优化集体人格。

现在我们是一个大国,世界人民要了解我们的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看国际新闻总有一种感觉:为什么人什么都不做不好,外国人却总是不理解我们?为什么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文化壁垒更少?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文化没有被很好地理解。因此,我们建议每个人都应该有文化。暂时做得不够好也没关系。让我们一起努力,在精神价值、生活方式和集体人格方面做得更多。(文本/刘玺)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