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百科 >

重庆文理学院怎么样(重庆文理大学的含金量)

2022-06-13 18:26:19 来源: 用户: 

今年3月,处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纽接地带的重庆市永川区重庆文理学院,2018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同学们正在登陆国际教学平台,他们搜索的是“Documentary Production 《纪录片创作》”课程,这让同学们充满好奇又满怀兴趣,这是他们引以为傲的专业教育课程,也是重庆市属高校目前唯一的国际化在线开放课程。今年3月,位于成渝经济圈新接地气地带的重庆市永川区重庆文理学院2018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正在国际教学平台落地。他们正在寻找“纪录片制作”这门课程,这门课程让学生充满好奇和兴趣。这是他们引以为豪的专业教育课程,也是重庆市属高校唯一的国际在线开放课程。

国际化在线开放课程封面

去年12月,由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李天福教授、韩永清教授领衔的纪录片创作课程在清华大学直属“学校在线”国际教学平台上线,面向全球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开放,成为市属高校首个在线国际开放课程,为全球大学生提供了文科智慧,为高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了重要支撑。

课程负责人李天富教授在线解答学生提问。

在路上学习:实践不仅仅是学习

“每一部电影的创作都是大学生活中最精彩的部分。”我在创作经历中与文化传播学院2017届毕业生感叹。由苟伟团队创作的纪录片《歌尔·孟元》记录了一个藏族小女孩歌尔在广袤草原上,想要走出草原学习舞蹈的梦想。影片充满无限诗意和淡淡忧伤,获得第三届国际大学生新媒体节一等奖等学科竞赛奖项。

苟伟团队正在拍摄。

“纪录片创作这门课程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渴望用作品说话,用作品传递文字无法传递的精神凝聚力。”2016届毕业生郭在2015(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颁奖典礼上,捧着“最佳摄影奖”奖杯说。通过这个课程,郭的团队认识了川剧,了解了川剧。他们用镜头传播本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传统文化传承的艰辛与艰难。

纪录片创作是大学文化建设,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建设指导纲要》,鼓励学生参与文化创意,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为了拍摄纪录片《遇见梁山》,张汉周团队深入四川大凉山,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影片获得第八届大学生DV艺术节“最佳剪辑奖”等学科竞赛奖项。

课程讲师杨佳兴老师讲授纪录片创作课程。

截至目前,历届学生共创作完成课程微纪录片400余部,毕业设计微纪录片100余部,在省市级学科竞赛中获奖50余项,从微观层面有效宣传了永川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展示了课程建设服务地方发展的力量。

正如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传媒系系主任张杰所说,“只要学生能从课程作业的创作中走出来,就没有走上社会后无法克服的困难。”纪录片创作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对社会的反思,是一种丰富而细致的社会实践。

施工路线:在山上锤打

2006年3月,重庆文理学院启动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一次修订。当时新任命的广播电视教研室主任韩永清教授发现了三个严重问题:一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课程几乎100%;二是学生都是大三,拍电影的能力严重不足;第三,专业硬件设备严重缺乏。

“哪里不足,就弥补吧!”韩永清教授表示,他毅然决定增加纪录片创作课程。基础薄弱,资源为零,一切从零开始。纪录片创作这门课程从那时开始萌芽。

2014年5月,在前期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以市级优秀视频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项目为主线,韩永清教授邀请文化传媒学院院长李天福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随后,更多的同事被邀请进入课程教学团队。

2015年9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1551纪录片创作人才培养模式”获批市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同年10月,由韩永清、钟雨欣、杨佳兴三位老师担任导师的“1551纪录片工作室”诞生。

“有些事情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你需要一个团队”,这是课程负责人李天富教授坚定的信念。每个人都有收集素材的高度火焰,深入贯彻人才强院战略,打造一支学术诚信、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师队伍,凝聚在一次次吸引优秀教师、一次次在教学竞赛中磨合、一次次在课程建设中发展。

2019年3月,数字课程《纪录片创作教程》配套教材出版。截至目前,已被全国30多所高校选为专业课教材,获得了国内学术界和业界的好评。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欧阳宏生教授对该教材进行了点评,“是目前国内同类教材中最全面的一本,对国内高校纪录片创作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推动优质教学成果不断涌现。教学团队发表教学科研论文30余篇,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业教材5部,学术专著4部。学生获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项目2项,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项目10余项,获省市级学科竞赛200余项,大学生微型企业近10家。

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传媒学院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实际,确立了以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获批“双百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重庆市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进入市属高校专业建设第一梯队。

创造生态:提高教学成绩[/s2/]

2020年12月,该课程入选一级在线本科,确定了“整体培养”的教学理念。既是校内外影视传媒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也是校内外非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旨在实现纪录片创作者与录制受众同步培养的目标。

纪录片创作课程建设基于“1551”纪录片创作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导向,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抓手,在完善课程内在要素的基础上,注重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辐射效应,将实验实训、学科竞赛、校媒合作、毕业设计、毕业实践五个实践教学环节和成果联系起来,最终以毕业生就业后的信息反馈为标准不断完善。

“在‘1551’纪录片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四点十线’课程建设理念,形成了良好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生态。韩永清教授在文化传媒学院纪录片研究中心首届学术论坛上说。

课程讲师韩永清教授指导学生编辑课程作业。

目前,“纪录片创作”课程已完成“线上”系列的全部课程建设任务,即校级线上课程-市级优秀线上开放课程-级优秀线上课程-级一流线上本科课程-国际级线上开放课程。已成为重庆文理学院领先的专业顶尖课程,成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课程。支撑一流本科教育的“重文理体系”初步形成,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产生引领示范效应。

来自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0多所高校的2.61万余名学生入选在线一流本科课程(中文版),全球1700余名学生入选国际在线开放课程(英文版)。

负责该课程的李天富教授期望,“在未来的课程建设中,纪录片创作课程能够大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教学团队转型,广泛开展科研活动,在学院学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新的成绩。”

通讯员陈银彤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