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百科 >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用鱼和熊掌比喻

2022-06-12 12:35:16 来源: 用户: 

什么叫不能兼得(为什么用鱼和熊掌做比喻)

“不能两全其美”是比喻作为一个人,有时不得不面对取舍,但又不得不做出选择,出自孟子的名作《鱼我要》。但是仔细想想,其实有两个有趣的问题。

先看原文,“鱼,我要;熊掌是我想要的。你不能两样都有。舍鱼取熊掌者也。生活是我想要的,义是我想要的;两者不能兼得,舍生取义者也。”

显然,鱼和熊掌在这里只是刺激的东西,而孟子真正想解释的是下面关于“生”和“义”的论述,由此引出了“舍生取义”的最高道德标准。

显然,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对应关系,那就是“鱼生于隐喻”,“熊掌是隐喻的意思”。

我已经很久没想过了。最近突然很纳闷,为什么孟子要把“鱼”和“熊掌”这两样东西挑出来。为什么用“鱼”比喻“命”,“熊掌”比喻“义”?

例如,在古人的笔记中,宋代的孙氏曾简单地解释说,孟子之所以选择鱼和熊掌,只是因为“鱼在水中;熊,山中之物,一个是生活在水中的鱼,一个是生活在山中的熊。如果你想抓鱼,你必须去水边。如果你想吃熊掌,你必须去山里。

这样,当一个人不堪重负时,他就不得不做出选择。

但这个解释还是有些牵强。比如,山脚下的湖边不是有熊住吗,山脚下的水里不是有鱼住吗?也许在古人生产力不发达、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无论是还是猎熊,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我们可以勉强接受这个“必要的选择”。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解释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鱼和熊掌是如何与主题相关的。因为,用鱼指代生存,用熊掌指代道德,这种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史前原始人类的思维惯性。

首先,鱼作为“人类最早的人工食物”,曾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在北方周口店遗址发现了刷成红色并穿孔的草鱼眶上骨,说明人类利用鱼类生存的历史悠久。仰韶时期,从物质层面来说,渔猎生产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生产方式,而从精神层面来说,鱼也因其一些自然特性而引起了古人的注意,从而导致了图腾崇拜的产物。

最重要的一点是鱼类强大的繁殖能力,让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原始先民羡慕不已。毕竟,人的繁荣带来的直接利益是更丰富的生活资料和更强大的部落,所以人们可以得到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仰韶文化表面的鱼纹是人与鱼共生关系的极好佐证。

另外,这种动物是力量和恐惧的象征,这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正因如此,原始先民对这种动物的敬畏甚于喜爱,但并不影响其作为氏族的精神图腾震慑其他部落。傅的黄熊,其次是黄帝,是最典型的一个,名字叫“熊氏家族”。后来,楚国君主黄帝的后代都以熊为姓。

这么多古代皇帝都和熊有关。一方面说明古人崇拜熊的力量;另一方面,熊逐渐与威严的君权紧密相连。其实,回到孟子,儒家所谓的“义”在他眼里已经体现为“贵在贵贱,尊贤爱民,守身如玉”,而最高的道德是指层面的表达,即“以兄弟姐妹之道待臣民,以己之心待臣民,此为依义而行”。他理想中的正义,其实就是你和臣民协议下的正义。

或许,正因为如此,孟子的仁义与政治权力有关,所以象征着圣王和君权的熊自然成为仁义的绝佳隐喻。由于鱼类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自然可以成为“生命”的最佳隐喻。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