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十大创新型城市)
近日,科技部向江苏省政府发文批复,同意《南京市加快建设创新型领军城市行动计划》,南京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创新型领军城市。【/br/】半年前,科技部刚刚发布了《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0》,南京位列榜单第四,仅次于深圳、广州、杭州。目前,支持全国78个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什么南京能够“超越”前三,在78个城市中脱颖而出,有科技部“领先”这个关键词?
许多高校奠定了原始创新源的基础。
于2010年启动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涌现出一批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根据主体创新功能(创新层次)的不同,78个城市大致可分为创新源、创新增长极和创新集聚区三类。南京作为2010年首批试点,属于第一类——创新之源。这些城市级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高端科研人才聚集,原始创新能力强。例如,广州、南京等城市的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10%以上,是全国平均水平(5.5%)的两倍多。在省会城市中,南京的双一流大学数量遥遥领先。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南京拥有53所高校和一大批高水平科研院所,在校大学生80多万人,两院院士80多名,科研人员众多。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泽山、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烈·海姆都参与了南京新科研机构的建设。【/br/】2018年以来,南京也在努力重新聚合和延伸高校强大的原始创新力,提升城市科技创新水平和全球影响力。一方面,南京将紫金山实验室建设作为标志性工程,依托未来网络的重大实验设施,聚焦未来网络、泛在通信、内生安全三大方向的高水平突破;另一方面,南京以长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支持长江保护,努力成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原创技术和产业技术的出口目的地。同时,创造更加宽松优惠的人才政策,留住本土培养的高素质人才。【/br/】科技部进一步明确了对此次获批的创新型领军城市的支持力度,包括:支持提升紫金山实验室等平台在实验室体系中的作用,支持在水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健康等优势领域培育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同时,支持世界一流高校院所协同建设,培育世界一流科技龙头企业,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领先的战略科技力量。
紫金山实验室图片来源:汇点
探索碳中和之路,全国领先,抢占未来产业
从2020年开始,“碳中和”和“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两个新名词,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这是未来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建设人类共享未来共同体的责任和担当。南京在创新型城市中脱颖而出的能力与其在这方面的贡献密切相关。【/br/】去年底,全球首个以“碳中和”命名的研究机构——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在南京成立。长三角是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碳中和”目标设定比全国更早实现。南京作为东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低碳试点城市,在碳中和战略路径的研究上走在前列。首先,以东南大学为代表的高校撑起了南京相关产业技术的迭代升级。其次,由于长江穿城而过,南京长期以来高度重视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成立了长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等机构,帮助解决大江大河围垦、长江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等关键问题。在此驱动下,南京的新能源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三五”以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3%,煤炭消费总量年均下降4.36%,煤炭能源消费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
金陵石化码头变身绿色风光带图片来源:交汇点
去年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成立后,南京以此为契机,继续加快建设低碳理论研究高端智库、低碳技术创新前沿平台、低碳产业发展应用基地、低碳专业人才集聚高地,成为国内低碳领域一流研究机构。对此,科技部也对南京寄予厚望,支持南京抢占未来产业技术制高点,在二氧化碳排放高峰实施碳中和科技先行行动,建设零碳未来城市,构建智慧能源产业体系。
高新区独特的管理模式,科技体制综合改革的试验田【/br/】在科技部对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的总结中,特别提到两点,一是发挥高新区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中的“主阵地”作用,二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这两点与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密切相关。南京的高新区管理模式独树一帜。2018年,南京整合15个高新园区,统称“南京高新区”,实施品牌化管理。在管理上,实行“市委创新委高新区管委会总部”模式。这是南京在宏观层面规划和推动创新的重要制度。南京提出要通过五年的艰苦奋斗,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之一。目前,南京已形成“一圈、两核、三城、多园”的总体布局,周边有江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依山而建,融合了大学城、高新园区等载体和要素。以麒麟科学城、江北新区为“双核”,集中布局(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骨干工程平台;以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江北大学集群“三城”为依托,为人才培养、知识创造、科学研究等创新发展提供支撑。与此同时,新R&D机构建设的“南京模式”应运而生。南京大力实施“两落地一融合”工程(科研成果项目落地、新R&D机构落地、校地融合),新建R&D机构410家,孵化引进企业7000余家,吸引社会投资超20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6300多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9.1%。【/br/】科技部提出,下一步要支持南京深化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加强党对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优化集成创新治理结构,深化科技、金融、产业政策体系融合,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升创新治理整体效能。同时,支持南京都市圈创新协同发展,融入长三角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开放创新合作示范区。